永續教學
因應近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所造成之嚴峻情勢,本校在人文與社會經濟形態遭遇環境資源嚴重衝擊的現況中,透過三個學院及通識教育學部整合師資專長及學習領域,以豐富優質的創新教學資源,促使課程內容與成效充分展現對社會議題與永續發展的注重與推行,並陸續開設跨領域學分學程。
本校112學年度開設課程計3,183門,教學內容符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共1,512門(2,741項目)佔全校課程數47.5%,如表所示。另外,112學年度本校開設之學程,與所符合之SDGs永續發展目標比例,如圖表所示。
參與第14屆 Social Business Day世界年會
致理科大師生代表6/27~6/29隨基金會組團前往菲律賓馬尼拉參加Social Business Day世界年會,本校蔡睿晨同學與多國友人交流並分享致理「三零社團」推動的環保淨灘倡議。會議中活動流程都讓參與同學充滿的正能量和喜悅,可以看到有很多國家的人都在做一樣的事情,讓地球更美好。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在這三天也全程參與會議,其中一句話令師生非常佩服:After all the world is about us. If we change, the world change. 意思是終究世界還是關於我們,如果我們改變,世界也會改變。
3Zero Club for Resilient Societies 論壇
2024年11月6日舉辦Social Business - Financial Empowerment and 3Zero Club for Resilient Societies 社會企業國際論壇
金融賦權主題,邀請了板信銀行徐樹人總經理、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與台灣尤努斯基金會吳嘉沅監事與談。3Zero社團打造有韌性社會主題邀請東華大學社會企業中心(YSBC)顧瑜君主任、台灣尤努斯基金會任俊俐專員與本校國貿系蔡睿晨同學與談。
透過3Zero,零貧窮、零失業、淨零碳排放目標,在校園推動成立「三零社團」,鼓勵青年學子參與國際論壇,分享永續創新想法,來促進社會創新和藉由行動力來激勵年輕領袖的養成和實踐。
國貿系推動永續教學案例:海運減碳與綠色貿易實務融入課程
為回應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日益受到關注的趨勢,本校國際貿易系教師將「永續貿易實務」融入課程設計,透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永續海運與綠色貿易對全球經濟的深遠影響。課程中以全球80%貨物仰賴海運運送為切入點,說明疫情與國際政經情勢如何加劇港口壅塞與碳排放問題,進而引出國際海事組織(IMO)對航運減碳的最新規範。
教學中介紹台泥集團旗下達和航運與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如何透過減速航行、購置新型節能船舶與改裝既有船艦等策略,達成碳強度降低與節能目標,藉此讓學生具體了解企業如何因應ESG政策轉型。此外,學生也進一步探討傳統船舶的節能改造策略,如更換節能照明、使用再生能源、改採生質或合成燃料等,學習企業如何兼顧營運與環保的雙重挑戰。課程亦討論再生能源應用、碳足跡管理及國際碳稅等議題,強化學生對綠色供應鏈與永續物流的全貌認知。
本案例不僅強調國際貿易的永續責任,也培養學生思考企業經營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充分展現本校教師積極將ESG理念落實於專業教學中的努力與實踐成果,以為未來國際貿易永續發展培育具備前瞻觀念與實務能力之人才。
國貿系結合永續理念的電商課程設計案例:物流環境衝擊與綠色轉型
因應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對環境與社會帶來的衝擊,本校國際貿易系教師將「電商物流與永續發展」議題融入課程,透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辨企業營運與永續責任間的平衡,培養學生具備數位商務視野與ESG永續思維。
課程中以亞馬遜處理退貨商品的真實新聞為引子,揭示企業為降低成本,將近乎全新的商品直接銷毀的情況,引發學生對資源浪費與企業責任的深入討論。透過小組討論與角色扮演,學生需從企業經營、消費者權益與永續發展等多元角度分析退貨機制設計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此外,教師亦引導學生關注電子商務包裝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例如台灣一年超過八千萬件包裝的使用與美國亞馬遜因大量出貨所產生的塑膠垃圾,甚至可繞地球五百圈的驚人數據。課堂中進一步介紹台灣環保署推動的「網購包裝減量指引」,並邀請學生針對此政策設計創新電商物流減碳方案,強化學生實務應用與政策理解能力。
本課程特別強調批判性思考與永續素養的結合,讓學生不僅學習電商營運與物流實務,更能從ESG角度審視商業行為的外部性。透過模擬企業決策與案例分析,學生能理解永續經營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此課程設計展現本校國貿系教師積極回應時代趨勢,將永續理念落實於電子商務教學之中,為培育具備全球視野與永續思維的新世代商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智慧創新共構食農教育永續發展
本校位在新北市板橋區,屬於人口密度高的都會區,在地狹人稠的都會區農地侷限下,本校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動都市綠化與食農教育。於本校圖書館頂樓建置屋頂農場,透過活化校園空間,結合特色課程與活動,運用科技能力解決從產地到餐桌的各類問題,並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2項「消除飢餓」、第11項「永續城鄉」及第12項「永續消費和生產」,推動各項食農教育政策。
學院USR-Hub團隊針對在地需求攜手產官學資源,培育教師跨域專業與對食農教育議題創新思維。透過特色課程與實作場域提升學生食農素養,將學習場域由課堂延伸出校園,師生增能共同實踐社會責任,提升學生軟硬實力並運用所學,透過科技與人文關懷,協助解決在地區域問題。另透過「食育」與「農育」的推廣活動,重新喚起民眾對飲食生活與健康、農業、社區及自然環境的重視。
作法
成果
智慧創新共構食農教育永續發展
執行「永續素養X生活實踐」高教深耕孫計畫,辦理永續議題研習活動或工作坊、戶外體驗活動,實施”永續素養”調查,進行前後測,提昇學生永續素養比率,且學生能規劃永續實踐方法並展現學習成果,以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作法
配合通識課程辦理活動,共辦理12場次活動(含演講與工作坊) ,活動前先實施永續素養問卷前測,之後,引導學生認識永續發展的源由、發展現況與未來;接續安排專家講演與帶領學生實際永續體驗活動,加深學生了解目前永續日常生活相關領域的發展應用,活動結束時,再向學生作一總結與回顧反思,並實施永續素養問卷後測。
成果
推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時代-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EL)課程應對青少年憂鬱與自殺率攀升
近年來,青少年憂鬱與自殺率的逐年攀升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自殺已成為15至24歲青少年的前三大死因之一。為了應對這一嚴峻的挑戰,本校通識教育學部將社會情緒學習(SEL)提議融入「健康生活與紓壓」、「情感表達與溝通實務」、「戀愛心理學」、「心理學概論」等課程,2024年共計開設8門課程,共計484位同學參與修課,提升學生的情緒辨識與表達能力、情緒調節與壓力因應技巧、並建立正向人際關係與同理心,以營造心理安全的校園文化。
課程融入的特色活動成效如下:
大集繪團體合力作畫體驗:運用大集繪圖卡,以人生挑戰與困境因應為主題,帶領學生將圖卡中的正向能量元素繪製於圖畫中。透過由參與者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激發靈感,展現多元想法的融合,也在團體協作過程中,感受團隊創作的樂趣與成就感。